四川师范大学第六次“两代会”代表访谈(二)

2020年12月29日 08 : 05 : 08 作者:刘晶晶 李攀 来源:新闻中心 审核: 终审:新闻中心

采访对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 汪必琴

记者:汪处长您好,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学校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何思考?

汪必琴: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竞争加剧,形势复杂,学校各方面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是学校总结过去、审视当下、谋划未来的重大战略任务。今年暑假,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已经对“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梳理,书面总结材料已经正式报送教育厅主管部门。学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根据学校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以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建设为战略契机,科学谋划、行稳致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争A创一流”战略主线,践行“24356”办学治校体系,奋力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九大工程”,深化综合改革,优化体制机制,提高治理能力,发展特色优势,补齐差距短板,奋力实现师大振兴。科学编制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使其成为指导我校未来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建设蓝图与行动指南,要突出规划对实操的指导作用,加强规划目标体系设计,将五年规划的目标分解为年度任务,把规划目标任务与资源配置挂钩,强化对规划落实成效的监测、考核以及考核结果的运用,确保规划落实落地。

记者:今年学校的学科建设任务重,请您谈一谈都有哪些具体举措?

汪必琴: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负重前行,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年初,我们召开了“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及多次工作部署会,与人文社科处和科学技术处召开务虚会研判工作,在机制上协同联动,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全力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及申博工作。一是成立了学科建设咨询委员会,对学校新增学位点和动态调整等学科体系优化布局以及事关学科建设的重要方案、规划、政策进行咨询论证。二是做好新增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在前期培育和建设的基础上,完成了2020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推荐和上报工作,推荐的8+1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3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均已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三是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相关工作。召开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推进会,与全校26个一级学科进行深度沟通,逐一进行文本打磨,确保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好的成绩。目前,正在组织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应用心理、体育、艺术(美术、戏剧、广播电视、电影、艺术设计、舞蹈)等五个专业学位类别参加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四是组织实施学科建设“六定”工作,推动学科定特色、定方向、定团队、定平台、定目标、定考核,通过健全学科建设协同机制,突出学科特色和比较优势,明确学科建设责任主体,激发学科成员的内在动力。五是完成了2016-2020年“双一流”建设绩效总结和周期总结,以及2020年省级高水平大学及优势特色学科监测数据采集工作,进一步摸清家底,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提供了基本数据,为对标对表和核心发展指标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

 

采访对象:教务处处长 毕剑

记者:毕处长您好,学校第六次党代会后迈上了全面改革发展的新征程,请问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学校下一步的改革工作思路是什么?

毕剑:作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排头兵,教务处研制了多项改革政策,目的就是要让本科教学改革工作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下一步,学校将以“24356”办学治校体系为指导,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巩固教育教学基础地位,明确新时代教育发展前沿地位,系统实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十大工程。一是实施“教育思想引领工程”,搭建“本科教育创新论坛”平台。二是实施“学生道德涵养工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三是实施“培养体系优化工程”,深入构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育教学各项基本制度,开展卓越、拔尖、复合、应用、创新等类型的多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和培育一批一流本科专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五是实施“本科课程提质工程”,加强综合化高质量课程建设。六是实施“学习过程严管工程”,加大过程考核力和学业管理力度,探索多元非标准化考核方式改革。七是实施“综合素质养成工程”,加强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传承,构建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相融合、美育活动与活动美育相渗透、公共美育和专业美育相统一的美育体系。八是实施“学生能力增效工程”,完善实践育人机制。九是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工程”,构建智慧教学环境,构筑“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推进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建设。十是实施“一流师范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系统加强师范类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师范与非师范专业融合发展。

记者: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您刚才也提到了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要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请问学校在课程思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毕剑:学校以“理念为先、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系统实施“课程思政十大工程”,形成“课程有品牌、专业有特点、学院有特色、教师有风格”的课程思政一体化局面。一是整体规划,构建“学校顶层规划、各院系具体实施、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推进”的课程思政制度体系;二是立德树人,开展课程思政课程建设;三是引领示范,探索课程思政专业建设;四是强师夯基,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五是整合资源,完善课题研究培育机制。目前,学校层面已出台《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已在我校教务处微信公众号推送20余则,浏览人数逾万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现已立项建设110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以及教改项目,实现学院、专业、课程类别(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化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全覆盖。其中《网络安全技术》《宪法学》《形势与政策》等3门课程被评选为2019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自2020年6月成立来,已开展线上线下共6次专题研讨,目前正组织编写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推进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分类精准指导。把“课程思政”研究项目、成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管理体系,认定科研工作量和成果;把学校“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纳入学校教改经费统筹,予以政策和经费倾斜。

 

采访对象:人文社科处处长 陈佑松

记者:陈处长您好,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目前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佑松:近三年来,在学校领导的直接规划、部署下,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级别项目、论文、政务咨询、艺术创作等方面全面发展,取得了不小成绩。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二,今年我校的政府调研课题立项居全省第一,结项优秀率也是全省第一。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和国家艺术基金连年有所斩获,凸显了我校艺术类学科蓄势待发的强劲后力。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校科研的方向凝练、团队聚集和成果集成还有较大差距,有全国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还较为缺乏,学术品牌打造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我校课题立项数量较多,但是缺乏重大招标课题立项。二是中青年教师科研方向的凝练和学术能力的提升还存在差距。因此在老一辈专家退休之后,存在断层的隐患。三是人文社科社会服务的路径还需要拓展,政策咨询能力和智库建设还需要加强,艺术类学科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平衡关系还需要探索。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的谋划之年,请您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建设都有哪些举措?

陈佑松:“十四五”期间,学校在人文社科建设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双重项目”培育计划),实现重大课题立项的突破,提升我校人文社科科研立项的层次。二是推动各人文社科学科的重点方向凝练和建设,在此基础上实施“学术高峰计划”,遴选能够代表学校学术最高水平的学科方向进行重点建设,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创造学校的学术品牌。三是在各学科学术方向凝练的基础上,实施“学术强基计划”,推动梯队建设,为学校孵化学术后备力量,保证学校学术传承、延续和发展。四是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破五唯”的政策,坚持学术研究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拓宽科学研究的路径,将政策咨询、社会服务、成果转化、艺术创作与项目、论文一样,同等地纳入科研发展和科研考评的范围,推进分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