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第五次“两代会”代表系列访谈(二)

2014年10月28日 12 : 50 : 20 作者:李龙丹 朱可欣 来源:新闻中心 审核:杨杰 终审:校工会

  编者按: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每个高校都应该定期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我校根据实际情况施行两会合并召开,简称“两代会”,今年即将召开的“两代会”是学校第五次大会。坚持“两代会”制度是学校民主治校、民主管理的一种体现,也是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科学治校的保障,使得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据悉,本次“两代会”共收到代表提案共117份,这些提案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了让广大师生员工了解到这些提案背后的故事,展现提案人认真履职、积极参政议政的风采,今日起,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别推出“两会代表系列”访谈,积极营造“两代会”良好舆论氛围。

  受采访人:教育科学学院 朱晟利副教授

  提案内容:启动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

  记者:朱老师,您好!请您谈谈提案《启动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提出的背景。

  朱晟利:这份提案是在收集教育科学学院老师及部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提出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12年全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召开以来,国家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系列标准先后颁布实施,对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比如,我国即将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新的考试科目增加、内容拓宽、难度加大,教师教育类学生也必须参加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而且这个资格证还需几年审一次。这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现实的挑战。再如,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如幕课、尔雅课程等教育教学新形式的出现,对于传统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也发起了挑战。三是,我校教师教育类本科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既面临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挤压,又受到省内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竞争,还会遇到非教师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紧迫意识和前瞻思维。四是,从中小学尤其是我校已参加工作的教师教育类本科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提速,我们在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适应力、引领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加强。提案中提到的“倒逼改革”,主要是从上述背景来说的。五是,我校提出要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必须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持续下功夫。

  记者:您能简单谈谈关于启动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吗?

  朱晟利:客观地讲,我校一直重视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2007年就开展了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西部地区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建设,2011年获批为四川省唯一一所试点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的院校,并大力推进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近年来,在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领域,学校获得了众多的国家、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也取得了不少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改革项目”,教师教育类学生受到了中小学的欢迎。实事求是地说,这次提出启动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不具有多少新意;主要是为了提醒我们,应对新形势,我们的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需要未雨绸缪。概括来讲,我觉得当前主要应注意几点。一是,增加对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投入,尤其在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工作条件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要加大投入。二是,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吸纳中小学校长和优秀教师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力度,加强协同培养。三是,进一步督促一些学院将学校近年来出台的关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文件和规定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嘴上或纸上。四是,严格要求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加强学风建设,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价值观念。五是,进一步加强大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这不是某个部门、某个单位或者少数人的事,需要全校师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努力为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师教育质量添砖加瓦。

  记者:您期望改革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呢?

  朱晟利:首先,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前几年社会上有些人说我校教师教育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如省内某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这种论调虽然有所减弱,但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改变别人的看法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好。第二,改革不是缺什么补什么,而是要通盘考虑。在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需要做出调整。第三,希望改革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使我校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上一个台阶。

  在采访最后,朱晟利老师还提出了他的一点担心。现在一谈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少人就想到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可市场是鱼目混杂、良莠不齐的,比如现在一些中小学仍然需要能搞应试教育的老师,我们就不能培养这类学生。作为一所大学,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完全去迎合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