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报道我校参与承办的2019亚洲教育论坛年会

2019年12月02日 11 : 43 : 04 作者: 来源: 审核: 终审:

11月23日上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亚洲教育论坛培训中心、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联合承办的2019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来自中国、埃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保加利亚、德国、法国、菲律宾、冈比亚、马来西亚、美国、蒙古、尼泊尔、日本、新西兰、塔吉克斯坦、泰国、新加坡、意大利、印度、英国、越南, 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政府机构代表、国际组织代表、著名教育专家,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负责人,知名企业家等各界人士汇聚一堂,交流经验,碰撞思想,共同探讨亚洲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我校党委书记李向成,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汪明义,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海东出席开幕式,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开幕式。光明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教育导报,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中新网,中青网,四川新闻网,中国网,新浪网,川教观察,四川卫视,香港卫视,成都电视台等省内外40多家媒体从不同角度对此次论坛做了新闻报道。部分报道摘录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网:专家聚焦“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

1.png

专家聚焦“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

“新时代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华夏 曾江 通讯员 屈兰)2019年11月23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2019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分论坛“新时代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此次分论坛以“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为主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俞立中,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哥伦比亚大学耐挫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林晓东,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王顶明,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向成,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等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言。

张大良在致辞中表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是国家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推动力和重要策源地,其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质量是关键因素。今年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宏伟目标的奠基之年。截至2018年,中国有普通高校2663所,高等教育办学总规模33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48.1%,中国已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政策,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领域的共同目标。

李向成在致辞中提出,教师教育的发展要在各级基本属性及学科属性、教育属性、学术属性、实践属性和师范属性的基础上确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目标,才能找准发展的着力点。教师教育治理要深刻地把握发展内涵和时代要求,遵循知识逻辑、仁爱逻辑、研究逻辑、问题逻辑和道德逻辑,坚持合法性和目的性、规律性及能力性的统一,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教育制度、教师教育评估体系、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队伍建设方面的专业化、制度化建设,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教师教育要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着眼于未来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始终将教师教育置于世界坐标去学习、比较、思考、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共谋解决方案。

在主旨演讲环节,俞立中就如何建设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分享了上海纽约大学的经验。他介绍,上海纽约大学的教师队伍是由三批教师组成,引进一批资深学者教授,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来吸引更多青年才俊的加入;按照纽约大学的标准和程序来请他们帮忙聘教师;20%的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来担任一些公共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样让教师队伍永远处于一种流动状态,同时又能够保留下一批教学科研都比较强的教授,保持一个大学的活力。他表示,要关注师资队伍的结构,考虑教授之间的互补性,能够通过学科的交叉、学科互补来形成一个学术的网络。关于教师的科研和教学问题,签订教学任务的合同,必须完成教学工作量,除此之外,科研工作自己去找合作伙伴,自己创造科研氛围和条件。最后,如何能够长期留下世界一流的研究学者?俞立中认为,除了保证他的工资收入和质量以外,还要考虑到他发展的空间。营造一个学术自由和开放的风气,鼓励教授和国外、校外的教授们开展合作。学术资源的服务一定要非常到位,包括图书资源、计算资源、网络信息、研究档案等等。充分利用好区域资源。俞立中还谈到师范教育的问题,他呼吁所有的师范大学,首先要能够认真地考虑教师的长远发展,认真考虑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因为真正的优秀教师一定是在教学第一线成长起来的,所以作为一所师范大学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能够为学生、为教师提供终身的服务和提升。其次,师范教育除了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懂人、懂得孩子在某个年龄段的成长过程当中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过程。最后,在信息化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

林晓东发表了“关于能够坚持耐挫教育的重要性”的主旨演讲,她认为,耐挫给孩子带来了很强的挫败感,挫败发生之后有几种反应,比如放弃这件事、推迟一下步伐、换一个目标等,可选择性其实是比较多的。我们要找出能够抗耐挫的方法、帮助学生把这种非常难得的情绪转化成优化情绪。其次,还要争取能把挫败变成更大的激励,影响政策层的改变。可是我们在教育过程当中,就只教育了孩子必须成功,没有想过他挫败以后,我们给他留什么路。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教育教师和家长怎么给孩子留一条后路。

汪明义发表“希望用高等教育共同体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主旨演讲,他提出,大学共同的使命都是启迪智慧、培育新人、探求新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引领社会。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大学,哪一个时期的大学,我们找它最大的公约数,形成高等教育共同体。以搭建跨境教育合作为平台托管教育发展的国际网络;确立全球视野的高等教育理念;构建全球视角的大学评价体系,构建全球各类大学的专业评价体系,总的原则是国家(民族)特色,世界标准;教育共享、责任共担有利于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呼吁设立“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的教育基金,推动“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互认,加快“一带一路”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王顶明发表“关于互联网+师范生支教模式的新探索”的主旨演讲,他认为,现在农村的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优秀的教师留不住,留守老师教不好。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西北师大探索尝试了互联网示范支教的模式。主讲教师由师范大学里已经过了实习实践的示范生志愿者来担当,采取接力式的可持续支教模式,一个高年级的师范生和一个低年级的师范生,两个老师对一个教学点。由县一级的教育研究部门进行组织协调,从优势学校派出主讲教师,对一个或者两个相对薄弱的教学点教学。考虑到教学点上的师资相对薄弱,这种课程采取“先研后教”的方式,优势教学点上的教师一同进行备课和进行教学研究。主讲教师每月到教学点上和学生互动,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

在对话讨论环节,来自海内外十余个高校的校长、教育家共同讨论了“大学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两个主题。

在本次亚洲教育论坛的分论坛“新时代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来自各国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围绕“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分享经验成果,为实现亚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繁荣献计献策,这对于推动亚洲高等教育及其教师队伍质量的整体提升,携手开创亚洲各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意义重大。

原文网址:

http://www.cssn.cn/gd/gd_rwxn/xslt/201911/t20191126_5049068.shtml?from=singlemessage

 

川报观察: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只会传授知识的老师是不合格的

2.png

11月23日,在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2019亚洲教育论坛之“新时代大学高质量发展分论坛”结束后,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向记者畅谈,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学校,四川师范大学如何在 “教师质量”上下功夫?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记者:您认为哪些因素决定大学高质量发展?

汪明义:决定大学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这些传递给全体教师。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将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和什么样的育人环境。课程和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一所好的大学,除了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之外,还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学生以及良好的教学科研设施等等。

记者: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未来教师的学校,您认为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得上优秀的老师?

汪明义:一名优秀的老师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需要具备:教育素养、学科素养、社会素养和国际素养。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素养和社会素养要求应更高些。大学教师对学科素养和国际素养要求应更高些。

一名优秀的老师,一定是能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但是目前,有很多的老师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我认为,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这样距离优秀的标准还很远。

学生不是老师用来评职称和获得奖励的工具,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外一个灵魂的影响。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包括高中教育)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汪明义:中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孩子们的想象力、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并逐步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但是因为社会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成为了较为单一的知识传授的场所,分数挂帅的文化依然根深蒂固,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减退。真正好的教育,是学生能够把教师所给的东西当成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负担来忍受。

记者:我们注意到,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减负”,但是事实上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您认为如何能够将减负落到实处?

汪明义:我认为减负要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心至关重要,我相信他们不缺少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之所以现在“减负”还有盲区,这是因为很多行政职能部门的官员们就没有真正下决心去减负。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套发展性的评价机制,而不是现在各个阶段的学校像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也许不少学校就不会只管当前,只管我这一段,将从学生长远发展着眼,抓住影响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本质要素去开展教育活动,减负就可能有望真正解决。

原文网址:https://cbgc.scol.com.cn/news/198491?from=singlemessage

 

搜狐新闻:汪明义——以构建人类高等教育共同体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3.png

2019年11月23日,2019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开幕。在新时代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教师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汪明义校长认为无论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都需要具备四个基本素养,即学科素养、教育素养、社会素养和国际素养。在论坛中,汪明义校长提出要用高等教育共同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共同体?它的核心要素是什么?高等教育共同体为什么可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它又是如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

以下为汪明义校长现场演讲实录,本文根据速记稿整理,内容有删减:

我汇报的主题是:用高等教育共同体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大家都知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这个主张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走向未来的最大公约数,凝结着人类生命共性的核心密码;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的天下情怀,凝结着共产主义者不懈奋斗的文化使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凝结着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选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统一在一起的智慧。

关于“用高等教育共同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一议题,我想从三方面进行汇报,第一基本概念,第二论证,第三怎么实现。

首先基本概念部分。我们要理解“共同体”、“高等教育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几个基本术语。要成为“共同体”,其一要有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其二是成员之间,无论是人或组织之间,要有多方位的直接互动;其三是“共同体”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互惠和利他主义。

那么,我们怎样来描述“高等教育共同体”?我们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世界最早的学术中心有三个,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法国巴黎和英国牛津。它们构成了当今大学的共同渊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命运相依,这是人类教育存在的基本点。世界高等教育具有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崇尚共同的价值追求,肩负共同的育人使命,塑造着我们共同的未来,这是人类教育的基本价值。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世界性的高等教育联盟。这个联盟称之为人类高等教育共同体。我们抛砖引玉,希望得出一个更加精准的关于高等教育共同体的理论概念。

第二,论证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素是什么?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它为什么可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共同的精神是什么?有学者阐释了人类共同的精神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追求;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是国际社会应该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我想我们应该组织专家,来撰写至少三本书,“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和平与发展”、“民主与自由”、“公平与正义”,这三本书能够成为全世界大学的通识课程,从而来树立全球青年人共同的价值观,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我们的高等教育怎样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教育的本质。他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应该顺大势,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我们大学共同的使命是什么?大学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什么?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大学,哪个时期的大学,我们找到了它最大的公约数,大学共同的使命是:启迪智慧,培育新人,探求新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引领社会……。大学追求的共同价值是:求真、崇善、尚美、依圣。分别表现为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艺术素养、对万物一体和生生不息之宇宙的信仰和敬畏。

我们大学的行为准则是什么?我们认为是理性和自由。大学是学者的共和国,学者唯一的武器是真理。理性与自由是互相制约的。理性是真理之光,是实践的准则,纯粹的理性表现为真,实践理性表现为善,判断理性表现为美。理性和自由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我联想到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大学所追求的这些理性和自由就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世界的镜像。

因此,高等教育是知识之轮,高等教育是友谊之桥,高等教育是价值之源,这些基本观点构成高等教育之所以能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依据。

第三,操作层面,作为当今的大学怎么来构建“人类高等教育共同体”呢?

我认为首先要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第二,确立全球视角的高等教育理念,强化知识教育实践和文化意识宇宙是高等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本原性依据;第三,构建全球视角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第四,建立教育共享、责任共担的体系;第五,以实现民心相通为目标,夯实现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民意基础;第六,以跨境教育合作为平台,搭建教育发展的国际网络。最后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在教育方面的建设。我们呼吁设立“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的教育基金,推动“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互认,加快“一带一路”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四川师范大学已经组建了五个团队来研究“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的指标体系。提升教师的国际素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各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把民族的和人类的、国家和世界的统一起来。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要有文化之根,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而高等教育,既要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又要培养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我们要构建全球视角的大学评价体系,构建全球各类大学的专业评价体系,总的原则是坚持国家特色与世界标准。这样的话,中国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就能够走在世界大学的前列。

我们希望通过大学的教育教学,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具有历史眼光,还具有全球视野;不仅具有科学精神,还具有人类人文情怀;不仅仅具有创新精神,还具有批判性思维;不仅具有专业技能,还具有职业操守;不仅具有健全人格,还有社会担当!当具备这样素质的毕业生进入社会的各个组织后,将引领人类社会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行!

感谢大家对我报告的指导,谢谢。

【以上内容为汪明义校长演讲实录,由搜狐新闻教育频道整理完成,经汪明义校长本人审阅】(编辑:刘梦真)

原文网址: http://3g.k.sohu.com/t/n408322369?qq-pf-to=pcqq.c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