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同青年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对中国人民大学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的做法表示肯定。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为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是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行动指南。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不忘铸魂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切工作的核心,以“三个维度”、“四个必须”为着力点,加强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
一、从讲深、讲透、讲活三个维度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必须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一)内容有深度,细分不同群体把思政课讲深。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根据学生学科、知识储备等特点,制定了非常细化的教学目标和具有一定区分度的教学要求。本科生倾向于基础性、知识性的教学内容。研究生则更注重研究性教学,更注重方法论的运用,研究生思政课采用“前沿+原理+方法论”的教学模式,讲授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与研究热点,让研究生了解该领域“有什么”,在理论上阐释“是什么、为什么”,在方法论上讲清楚“怎么做”。该模式以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依据思政课的内容,合理设计了思政课的教学难易度。思政课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对讲授的问题有精深的研究。但实际上思政课教师往往受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所限,难以做到“广、博、精”。学院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大纲,鼓励教师从自身擅长的专业领域出发,进行专题化教学,教师从“善教”走向“乐教”。在专题教学中将研究生所关注的理论焦点和现实问题作为研究源头,有效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出研究生思政课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力度,从而激发了研究生群体对思政课程的研究兴趣和参与意识。
(二)理论有厚度,明大势解困惑把思政课讲透。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但“讲政治”必须得法,不能忽视学理性。思政课教师要达到“讲透”的境界,就是要做到以理服人,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逻辑力量。一是要讲透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思政课教师讲透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道路自信根植于对社会形态更替规律发展的深刻洞悉之中,帮助青年学子辨别方向、选择方向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道理讲透。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条主线,在教学实践中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道。三是要讲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道理”。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讲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的基本道理,贴近生活,关注现实,以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将基本道理转化为学生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的准则,使学生深刻感悟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更是一种可以解决个人学习、生活难题的现实方法论。
(三)教学有温度,学理论践行动把思政课讲活。一是思政课教师要将高深的理论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与实践高度契合,从而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灵动鲜活。多年来,四川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省(市)情、校情,结合历史与现实坚持思政课教学,将理论根植在实践的土壤上,让“高大上”的理论“接地气”、变鲜活。二是思政课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鲜活的案例材料,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双向互动,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思政课教师深入理解“讲活”的双重含义,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氛围活跃。三是将实践课程等第二课堂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四川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狮享者传播计划”学生宣讲团,走进绵阳梓潼中国“两弹城”景区,录制微党课,学习“两弹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被学习强国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品经典、启智慧、践行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解时政、明学理、强自信;道德与法治课树担当、重责任、提素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史为鉴、明史力行,第二课堂极大的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鲜活度。
二、从有底、有情、有理、有责四个必须锻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深刻阐明教师队伍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依据。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是彰显高校特色的标识。
(一)教师必须有底气。底气来自于思政课教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学院高度重视培育优质教师队伍,形成以赛促教、以赛培优的培养机制。定期组织中青年教师备战各级教学竞赛和教学展示活动,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展开专题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邀请专家指导、查找问题、反复打磨,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近三年来教学竞赛获奖人数取得历史最好成绩,2021年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中,我院青年教师获得特等奖,这是省属院校唯一获此殊荣的院校。自2019年以来,我院教师获国家级多媒体课件设计奖项1项,省级青教赛二等奖1项,“精彩一课”讲课比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获奖人数居全省高校前列。4人次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线学习强国APP和新华思政在线平台,学院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多人多次获校、院级各类教学竞赛奖项。
(二)教师必须有共情。共情来自于教师对教育的情怀和对学生的热爱。一堂思政课讲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老师能不能用情讲,学生用心悟。不断凝练思政课建设模式,形成符合川师学生需求,具有川师特色的理论课。以本科五门理论课课程命名的五个教学团队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深入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深、讲透、讲活,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良性互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望闻问切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已经形成“1+N”的教学模式,依托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狮山大讲堂等载体,解读时政,宣讲理论,依托“青马宣讲团”“马克思主义经典品读协会”“时政社团”等社团开展理论宣讲,将传统育人时空充分延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与思政课的无缝对接,促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由课程走向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三)教师必须有道理。真正把道理、学理、情理讲进学生的心里,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整合科研力量,凝练研究方向,引导和支持教师重点围绕学术研究方向推进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形成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理论研究对课程建设的反哺。首批国家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省级名师工作室立项实现历史突破,本科思政课全部获批校级“思政课程”示范课项目,教学团队均为校级示范团队,近三年立项省、校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学院教师参与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辅导用书》,2人为中宣部《时事报告》(四川版)杂志社特约编委。
(四)教师必须有责任。学院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将涵养大气品格,塑造高尚师德,追求一流学问,创造精彩事业,践行责任人生作为教师培养的基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爱国志和责任心融入每堂课、每个课题、每个项目、每篇文章,甚至每次开会和谈话。不断提高新时代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形成追求“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学术风尚,引导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时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要求,牢记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谆谆教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用实际成绩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范锡文、傅恒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