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巴蜀大地 投身教育兴川——记2019年度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者傅林教授

2020年06月12日 15 : 48 : 03 作者: 来源:校报编辑部 审核: 终审:

1591947127719232.jpg

一只老式手表、一本略旧的《现代汉语词典》、一个小书架,这三样由外祖母送给傅林的礼物,是她一直以来最珍贵的藏品。这三样小礼物蕴含着外祖母对傅林的殷殷教诲——珍惜时间,求知上进。多年过去,外祖母的教诲时常在傅林耳边回响,激励着傅林不断前行。


立足巴蜀 惜时奋进


2001年傅林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了她的博士生求学生涯,那时她每天上课都会路过启功先生书写的校训碑,“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激励着学子们努力上进。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傅林时常蹬着自行车去北京的一些书店和旧书市场淘书、去国家图书馆听讲座、去其他高校听课,陶醉在读书和求知的乐趣中。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由于选题内容需了解大量外文文献,她便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收集、钻研资料。论文融进了她的快乐和苦楚,有时心境快乐如云中之燕,而有时却又因一个问题而寝食难安,每当这个时候,傅林看着小书架上放着的《现代汉语词典》,外祖母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人生就像登山,总有一个个新的高度等着你去攀登。”这些话让她精神重振,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

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傅林很快有了收获,她的博士论文入选了教育科学出版社设立的“教育博士论文库”。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又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补充,这本学术专著《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社会机制研究》正式出版,在其《后记》中,傅林深情回忆了这段难忘的求学岁月。

博士毕业后,傅林又到清华大学从事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之际,正逢许多地方前来清华大学遴选地方干部,提供的待遇条件非常优厚。看着身边的同学应试成为地方干部,听着朋友们的好言相劝,即将博士后出站的傅林面临人生之路的选择。“成为地方干部后,我要做什么?”傅林不止一次在心中问自己。或许需要参加很多工作会,或许需要做很多报告,也或许需要不断下基层走访……在脑中模拟了无数种可能性后,傅林觉得,相比之下她更喜欢静静地阅读,在书中与圣贤对话;与活力四射的学生做心与心的交流;遨游学术的海洋,用笔端记录自己的思想心得。最终,她放弃了成为地方干部这条路,选择前往四川师范大学,从事最爱的教学、科研工作。

傅林的研究立足于学科前沿和四川社会发展,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实地广泛调研,她的研究一手资料详实,数据充分。十余年来,傅林承担的课题研究内容涉及汶川大地震、四川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四川留学生教育、四川归国人员服务政策、四川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等。先后主持和参与了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家A类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或主编专著5部,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由于其研究视角独特,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受到学界和社会好评,《中国教育报》曾先后两次刊登书评对其学术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她的研究成果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其中有的成果还被省教育厅所采纳,为下一步制定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傅林还担任全国多个学术组织的常务理事和理事,长期与国内外学界保持密切学术联系,曾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sin-Madison)教育政策系、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教育学院访学,赴挪威、丹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教育委员会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傅林担任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四川省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她以这两个学术中心和基地为平台,利用参加亚洲教育论坛等国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的机会介绍四川相关研究成果,积极宣传四川教育和文化。

1591947176396357.jpg


不忘初心 服务社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傅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服务于社会。作为基层的一名教工党支部书记,她带领支部党员教师们发挥专业所长,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开展党支部活动,创新组织活动形式。根据支部党员教师从事特殊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先后策划组织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大学文化与大学生研究专题研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定点帮扶”、“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七十年回顾”、“我和我的祖国专题党日教育”等系列党支部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支部老师们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尤其是帮扶特殊儿童家庭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老师的专业力量,持续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帮助,受到特殊儿童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和极大肯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

傅林虽为高校学者,但她从不囿于书斋做学问,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四川各地,深入实地了解我省教育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汶川地震发生后,傅林和课题组成员先后分赴重灾区都江堰,绵阳安县、北川,阿坝州理县、茂县,汶川映秀,江油和广元等地实地调研、采访。为了解四川公共服务的现状,还对四川省广播电视大学、四川省教育基金会、成都市锦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相关机构和组织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从远程公共教育、非政府公众组织和学校三个方面调查了当前四川各类机构和组织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现状,最后形成了调研报告和对策建议。为了解四川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傅林带领课题组成员到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高校访谈了留学生和从事留学生教育的教师及管理人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采用BP神经网络分析法预测了我省未来5年留学生教育的状况,这项成果为我省留学生教育的未来发展和规划提供了参考和建议,该课题成果结项鉴定结论为优秀。

傅林多次参加由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主办的“四川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为刚参加高校工作的老师开设讲座和编写教材。她作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和中小学校长资格培训的骨干教师,多次参加四川省校长和教师培训工作,为四川省地震灾区中小学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开设讲座,承担四川藏区教师暑期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她参加四川师范大学支教团,到雅安等地义务培训中小学教师。她参加“天府人文讲坛——四川师范大学服务社会百场人文科技讲座进社区活动”,主讲 “和谐社会建设与社区教育”。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曾被评为四川师范大学服务社会先进个人,获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灾区调研 帮扶重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傅林心系灾区,主动与同事们前往重灾区北川县参与志愿者工作。在当地西苑中学走访的过程中,傅林与同事注意到震后学校复课的艰难不在于授课环境的恶劣,而在于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出现了很大的冲击与波动。面对心绪难平的学生,以及充满疲惫和焦虑的老师,傅林与同事们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傅林开始思索这场灾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我想要通过行动努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改变灾区教育,帮助受灾学校重建”。回到成都,傅林用1个多月的时间写了项目申请书,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难兴邦,教育的使命: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项目立项启动后,为全面了解地震对灾区学校和学生带来的影响,在之后3年多的时间里,傅林与课题组成员分赴重灾区实地调研访谈,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形成了多份调研报告,详细阐述了灾后教育的基本状况。

在分析大量国外灾后教育的案例后,傅林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并强调,学校应急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由I级目标、II级目标和III级目标构成的一个目标体系。I级目标旨在让学生获得应急常识、救生防护知识和技能,II级目标是树立学生的防灾意识,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按照学校应急预警机制的程序来操作,第III级的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完整的灾难观。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和赞同。根据研究结果,傅林带领课题组撰写了《教育的使命: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一书。《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31日)曾发表书评指出:“出于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傅林教授率领她的团队在地震灾后不久就到达救灾第一线,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行了严谨、科学、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到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对改进我国灾区学校教育教学、实现灾后教育重建任务、帮助学校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承化育 桃李天下


“未来的中国将更加进步、繁荣,未来的中国大学必将迎来新的、更美好的黄金发展期。”在傅林心中,中国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将会让中国高等教育加快迈向国际化的步伐,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让傅林对大学文化有如此深刻认识的,正是她在博士后阶段的导师胡显章。

当年,已在清华工作近半个世纪的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用深厚的学术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忘我的工作热情,向傅林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清华精神,什么是“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也正是在胡老师的影响下,傅林对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胡教授一直用自己的言行教导我们,要把个人的研究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

1591947217299036.jpg

如今,已在四川高校教学科研一线工作30余年的傅林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将大学文化传承下去。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傅林常对学生说“你们就像是星星之火,只有先点燃你们,你们才能点燃其他人。” 在她的引导下,很多学生选择了从事教育工作。“大学人要维护社会的良知和正义,学术研究是没有任何捷径的。”她在学术上严格要求学生,满腔热忱指导学生,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总是逐字逐句批改,从选题、立论到行文都给予很多具体的指导。一位学生在其毕业论文的《后记》中写道:“傅老师在我已经进入梦乡时还在给我批改论文,早上醒来总会收到修改意见,并且无论是文章结构,思路脉络,还是语句符号,她都为我分类标注,没有傅老师的辛勤付出,我真的不敢想象我的论文是怎样的面目。记得您说过,‘你们就像是星星之火,只有先点燃你们,你们才能点燃其他人’,这一句话对我影响深远,是我决定从事教育行业的格言。”傅林鼓励学生做学术探讨,傅林更加希望学生能享受学术研究的过程。为此,她每学期都会组织几次读书报告会,与学生畅谈读书感悟、交流学术思想,带领学生寻找书中的知识殿堂,不少人就此选定了毕业论文选题和研究方向。

在傅林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四川省一等奖的;有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有获得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的;有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研究生的。每年毕业季面对学生的致谢,傅林总是笑着说:“我才应该感谢我的学生。我在最美丽的校园遇到了最好年华的你们,感谢你们,和我们一起度过了一段探知求真、追逐梦想的旅程,我们的生命因你们的存在而变得如此有意义。”

 

教育是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它需要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挥洒辛勤的汗水,奉献无悔的青春,傅林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她甘愿做这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千年基业中的一块砖石,立足巴蜀大地、投身教育兴川,不忘初心,励志前行,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火热的教育工作中,融入到永恒的教育事业中。这是她理想、信念的力量使然,是她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命价值所在。

如今,国内的大学愈发注重内部治理,着力提升办学质量,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然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傅林形容是“正由追赶者逐步转变为领跑者”。面对大好形势,身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傅林将目光望向了更远的地方:“我们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让四川由高等教育大省建成高等教育强省,让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拥有更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