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 潜心育人——专访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余娟

2023年09月21日 09 : 07 : 10 作者:张忆秋 陈雨 来源:新闻中心 审核:采编部 终审:新闻中心

人物简介:余娟,女,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讲师。主持及参与旅游规划策划、政府调研项目30余项,被聘为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家服务团、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文旅类专家服务团、四川省乡村振兴智力库专家服务团成员。出版教材及论著4本,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厅级课题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及教改论文多篇。参与成都市委宣传部理论研究重大课题《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与对策研究》,获得成都市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参与《扎根巴蜀大地培养时代新人,构建“一院多支”中华传统文化育人体系》项目,获得2021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个人先后获得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基金“本科教学优秀奖”“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优秀本科生导师”“2020年春季在线教学之星”“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荣誉。2023年,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商科教育实践教学大赛一等奖、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近年来,依托课程《旅游策划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先后获得2022全国可持续设计最佳作品奖、高校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2023年学生项目成果暨大赛特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一等奖、四川省大学生农业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0余项。

1695257038190209.jpg


今年5月,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余娟团队将“跨学科思维”和“社会创新”深度融入课程,以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受到专家一致好评,一举斩获总决赛“年度教学创新特等奖”。近期,我们采访了团队负责人余娟老师,请跟随记者共同走近和了解她的故事。

 

比赛是一次历练,也是新起点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是一项要求严苛、竞争激烈、创新度高的国家级教学赛事,在经过资料初审、大众评审、专家函评、实地调研等评审环节后,才能进入总决赛的比拼。决赛现场参赛选手只有10分钟进行教学创新汇报展示。为了把握好这黄金10分钟,团队无数次地熬夜修改,优化反思,先后听取了学校相关部门领导、校内外国家教学名师、学科资深教师、跨学科教师、企业代表、课程联盟基金会负责人、往届获奖选手、选课学生代表等多方建议及反馈,进行了10余轮的打磨,充分凝练出教学改革创新点。

余娟老师告诉记者,团队的教学创新是以“跨学科思维”与“社会创新”为导向,这是团队近几年在“新文科”背景下,以解决社会真实问题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并通过课程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发展社会责任感,通过施展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的改善贡献力量。同时也以此来支持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为适合时代需求、有能力建设社会的人才。

在进行教学创新的时候,余娟老师团队不断在反思: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对这个专业学生的关键需求是什么?学生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成长与发展最需要哪些能力和素养?我们的课程如何支持和提升学生的这些能力与素养?通过行业调研,余娟团队发现,随着文旅融合和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文旅项目策划不仅仅面向经济和产业思考,必须综合考虑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社会就业等国计民生。时代呼唤着具备公民意识的实战型、创新型、复合型旅游人才,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和调动社会资源,运用交叉学科视角及方法,解决文旅产业问题和社会创新问题。因此,余娟老师团队紧抓文旅行业“服务和体验”的牛鼻子,从“跨学科思维”和“社会创新”两个维度,集中发力进行教学创新。

创新重在积累,教学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功夫在平时。此次参赛,余娟老师最大的收获就是她把每次教学创新大赛视为成长契机,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学,如此成长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她深知比赛是一次历练,也是教学改革创新的新起点。

 1695257180585235.jpg

余娟(左四)团队参加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获特等奖

发挥“课程思政”牵引作用

余娟老师任教十余年,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她承担了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民族民俗学》、校级专业核心课程《旅游策划的理论与实践》及通识课程思政示范课《文化史》,近三年每年的教学工作量约为420学时。她告诉记者,作为教师,要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育人为本的理念。不管哪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她一方面注重翻转课堂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坚持“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余娟老师团队非常重视以问题导向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将思政嵌入于行动任务中,打造“有风景的思政实践课”。为了完成课程项目《碳麓之旅——研学旅行策划助力近零碳社区共创》,同学们需要与跨界导师、社区居民完成共享课学习、现场调研、共创设计、落地执行、二次共创、成果展示、微创业孵化等活动。通过研学策划方案及落地执行,促进环境、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贡献青年力量。余娟老师讲到,她和团队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场景,运用民生视角看旅游”的专业视角和立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进而增加专业认同感。

 1695257709622574.jpg

余娟给本科生上课

以学科竞赛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余娟老师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她认为,学科竞赛能非常有效地提升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学科竞赛以问题或课题为导向,从竞赛准备到作品呈现都需要发挥创新思维,同学们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巩固既有理论的同时,针对竞赛涉及领域进行拓展学习,形成求异思维;另一方面,学科竞赛要求同学们以团队为单位通过思想交流和工作协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新命题的构思、实施、分析,这一过程多次循环直至答辩,使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训练,是一种宝贵的创新实践体验。

1695257837731780.jpg

余娟(左三)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获一等奖

让余娟老师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学科竞赛,她向记者娓娓道来。“在第十届全国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中,为了解决南平市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生态文明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国内慢综艺节目原创能力不足等痛点,同学们综合运用了策划学、营销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知识,将红色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自然贯穿节目始终,策划出一款现象级的代际互动观察类慢综IP——《带着爷爷去旅行》,这就是运用跨学科知识整合创新的过程。参赛同学最终也获得了大赛营销策划一等奖。而在C40学生重塑城市全球竞赛活动中,同学们要利用研学旅行策划为麓湖近零碳社区提出创造性想法和具体解决方案,就需要搜集资料、调研访谈、创意策划、筛选方案、制作原型、落地执行、复盘总结、提交方案等。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社会调研、落地执行等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余娟老师的语气和神情都透露出满意和欣慰。

1695258107212491.jpg 

余娟(一排右二)带领学生参与社区社会创新志愿者活动

服务国家战略,把科研做在中国大地上

余娟老师认为,教学与科研并不是对立的两面,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时代是出题人,学者和学生是答卷人,业界是阅卷人。”余娟老师讲到,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学生发现产业中的真实问题,提倡以实践导向的行动学习。同样,科研创新也应该沉入基层和深入一线,通过问题导向、服务实践,理论筑基、渐进突破。所以大学老师需要走出象牙塔,走进丰富多彩的现实场景和产业实践,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经由专业训练的概念化来建构理论。

谈及如何化解教学与科研的冲突时,余娟老师认为,可以以项目为抓手,将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密切融合起来。当项目内容成为教学的重要起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或将成为老师研究的补充或支持,学生成为研究的力量或同盟军,师生成为研究与学习的共同体,双向奔赴,同生共长。

余娟老师的研究方向是旅游文化,她曾主持及参与了几十项旅游规划策划和政府调研项目,带着一种“旅游人”的责任,将科学研究运用到社会服务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她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她的研究生导师谢元鲁老师的教诲。谢元鲁老师经常说“身处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时代,应该感到光荣,同时也应当担负起责任,旅游人应当深入一线,不要仅关注二手材料,更要回应、解答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努力取得与旅游业蓬勃发展时代相称的研究成果和策划方案,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文化强国、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她至今铭记在心。

 1695258275587658.jpg

余娟(左四)参加四川省文化与旅游厅2022年度科技下乡万里行帮扶活动

身处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余娟老师深情寄语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尽快完成三大转变:从孩子到成人,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盲目学习到兴趣导向的学习,唤醒内心真正的兴趣,点燃自我成就的动力,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