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你我的“中国故事”

2019年11月26日 15 : 13 : 44 作者:邓晓 来源:《四川师大报》661期4版 审核:彭静 终审:

我出生于四川,永远无法忘记2008年5月12日,未满12岁的自己,是那场灾难的亲历者。因解放军叔叔的及时营救,我们被转移到了远离废墟的安置点上,期间结识了一位老兵。抽着旱烟的他,给我分享了当年越战前他们安置边境老百姓的场景:一群老老少少为了躲避灾难、无助地挤靠在一起,内心极度不安。因为,那时的临时安置点,只能说勉强保证安全!而5.12当时,我和老兵一同被安置之地,有水有粮,有电有网,还有心理辅导员在旁,条件实在是再好不过了。老兵说,“这就是今天的祖国。”当时的我还不太明白,今天,到底意味着什么?

直到7年后,我在大学里寻找到了一些答案。大学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我,课上听老师讲《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后参加大学社团,我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我开始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讲故事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会的主要负责人,我时常从国家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讲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从小平爷爷在南海画了一个圈讲到习主席领导下的雄安新区的成长发展,从90年代解决温饱问题讲到今天不落下一人奔小康中国梦的生动实践。那时的我在想,也许,这就是当时老兵所说的,今天的祖国。

知之愈深,情之愈切。解放军叔叔身上那抹迷彩绿始终是我的向往,我也立志要像他们一样出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于是大四这一年,我毅然放弃保研机会、将述说之路从川南青春校园延续到了东北绿色军营。现在,我是一名史馆解说员,正在讲着红军旅的故事:其不仅仅是一个红军部队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成长史最生动的部分。置身于三猛部队的历史回廊里,我已累计解说120余次,接待参观近5000人,史馆处处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回廊里,我见到过少不更事的孩童、白发苍苍的老人、千里寻根的首长、威名赫赫的老红军、正值青春的共青人,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地方领导。在这里,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也是一个听故事的人。

2019年5月16日,是我当解说员的第134天,那天馆里来了一位老人,他身体虚弱,步履蹒跚,却坚持让我带他走完全程。走到最后的英烈墙时,老人徐徐抬起那满是皱纹的手,颤颤巍巍地扶着那些泛黄的名字,许久之后泣不成声,嘴里喃喃自语:“连长出去后,再也没回来,全连找了一天一夜也没找到,我们真的尽力了、尽力了……”在场的人都默默地低下头。此刻,我脑海中闪现出旅史里提到的抗美援朝后期阵地防御战中,很多战士外出执行任务后就再也没回来。据不完全统计,我旅在战争年代共牺牲了32000余名战士,而现在有名字记载的仅有1928位。临别前,老人对我说:“小姑娘啊,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家看看了。”我知道,老人家之所以想回家看看,是因为在这个家里有着他们的青春奋斗,有着他们的红色血脉,有着他们的根。平凡岁月里,我讲述着老一辈人在红军旅那些不平凡的事,聆听了他们从新时代发出的声音,我的故事随之沉淀,越来越接近他们记忆里的样子,我也更加理解了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责任和站位。

故事外,我在讲着你的故事;走进故事里,我也在听着你的故事。其实,故事的里里外外,都有着你我的身影。此刻舞台上的我,依然在讲着故事:一个有关祖国、有关成长的故事,也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故事。

70载光阴流逝,中国故事伴随几代人成长,给了我们挺直的脊梁。作为时代新人,走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记下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唤醒中国力量,你我都义不容辞!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届校友,现服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