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沙河铺

2019年12月12日 11 : 10 : 53 作者:徐海涛 来源:校报编辑部 审核:彭静 终审:

编者按:

上世纪50年代,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四川师范学院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5大系本科生迁往成都东郊狮子山办学,从此,翻开了四川师范大学办学的崭新历史,而沙河铺则成为重要的地理坐标和情感标识,植入师大人的生活记忆,周边的402厂、红旗橡胶厂等地理元素更是反复多次出现在校友们的回忆文字中。几十年过去了,狮子山上的川师大已从5系扩大到20多个学院,学生人数从之前的几百人发展到几万人,而承载一代师大人记忆的这位于成都东郊的沙河铺也大变了模样。老川师人忘不了亲切的老沙河铺。特转载此文,以飨读者。

阅读提示:

20世纪70年代初的沙河铺,虽然没有了交通要道的功能,但是场镇街道与其他街道一样,有地段医院,有粮店,有菜店,有自来水桩,因为是城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赶场。街上还有沙河堡小学,附近有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有川师附中,如果哪个愿意,可以就在沙河铺把从小学到大学的书都读完。

李劼人是我最崇拜的作家,李劼人的小说是我最喜欢看的小说。虽然他不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但他写的有关成都的历史却比历史学家写的更为生动。

李劼人说起成都的历史来简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对成都历史可谓是了如指掌。他对当时成都的街巷非常清楚,所以说起成都的街道,李劼人比高德地图导航要准确得多,听他导航,你不会走冤枉路。

他虽然不是著名的民俗专家,但是他描写的成都民俗比民俗专家写的更加引人入胜。我看过李劼人的著名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这些小说里提到了许多成都的大街小巷,但是却唯独没有提到离他家“菱窠”最近的沙河铺。

这个事情我觉得有点费解,因为一般的作家都喜欢写自己住家附近的故事。而最近我又看了李劼人的短篇小说《天要亮了》,才终于晓得这篇小说才是专门写沙河铺的。小说里先是介绍了一下沙河铺的地理位置,然后写了解放前夕沙河铺的乱相,最后写了解放后的沙河铺的变化。

沙河铺,过去街道名字一直写作沙河堡,堡字有二音,用作地名一般读作pu,成都人老是读bao。可能是街名管理部门图撇脱,干脆就写成沙河铺。按古代驿站设置,一般是大致十里一站,古代(北方)多用亭,所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李白的《菩萨蛮》就有:...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而成都到重庆的东大路驿站则称之为铺(堡),从东门大桥出城过牛市口便是沙河铺,再往东走就是黉门铺、大面铺。龙泉驿是大驿站,可以歇脚亦可住宿,沿老路上山就是山泉铺,过了山顶是石盘铺,石桥铺过了就到达简阳。

 我喜欢写成都的老故事,所以我经常会去成都的老茶铺收集素材。关于沙河铺,我在茶铺里头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故事。因为是茶铺里头听来的,我还不敢贸然就写进文章中,我认为写历史文章要尊重历史,要对得起历史,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检验。因此我还要自己去加以考证,有了确切答案我才会写出来。所以我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终于找到了可靠的资料,才能把在茶铺里听到的故事写出来。

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沙河铺那边,曾经紧急成立了飞机制造工厂,即空军第三飞机制造厂。当时设厂的目的非常明确:训练设计和制造飞机的技术人员,并利用国产材料,自己设计制造飞机…...并且说是当时国家倡议用国产竹木试制和修理飞机,以代替当时不易进口的金属材料,因此,研究竹木材料成为当时主要任务之一。经过仔细研究之后人们发现,川产慈竹非常适于造飞机,其竹材近表皮8%厚度无节处的抗张强度为6500磅力每平方英寸,强度与密度的比率3倍于航空用铝合金。还有人说再用牛奶制成的干酪素胶作粘合剂,这样,一架竹木飞机就奇迹般的“粘合”出来了。

1944年春天,这架竹木飞机造成之后,曾在成都太平寺机场试飞成功。这架1944年的“竹子飞机”,它根据苏联的TB-3轰炸机资料设计而成,叫研轰三式轰炸机。这是成都制造出来的第一架升上了天空的军用飞机,更是世界上第一架升上了天空的竹制飞机。全机总重量达到了13200千克,可谓是中国当时生产的最大飞机。从1942年起,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都的第三飞机制造厂先后生产出了30架教练机和30架滑翔机,其中大半都是竹木结构,这对中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面写的内容我在《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作者: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编,出版发行: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11,ISBN号:978-7-5165-0261-7)一书中找到了答案:成都生产竹木飞机确有其事。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沙河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为中国的航空工业做出了贡献!

历史上的沙河铺,至少有两件事情可以名垂史册,一是文豪李劼人在沙河铺住过,另外一个就是曾经在沙河铺造出了中国的飞机!

我对沙河铺的记忆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的,这个时候的沙河铺与李劼人小说《天要亮了》中的沙河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1958年在沙河铺和牛市口之间建了一个亚洲最大的无缝钢管厂——成都无缝钢管厂!正是这个无缝钢管厂把成渝公路切断了,沙河铺作为交通要道的功能也被取消了。

20世纪30年代修的成渝公路,是以牛市口为起点,并且横穿沙河铺的,因而沙河铺曾是一个交通要道。在20世纪40年代的成都地图上,可以看到成渝公路是横穿沙河铺的。自从有了成都无缝钢管厂,从牛市口到沙河铺就不再那么方便了,要围着钢管厂绕好大一个圈,走一条名字叫做“ 牛沙便道”的路才能到沙河铺。

而在上沙河铺街的东边,另外修通了一条往西南方向的新公路,这条公路就把成渝公路的起点改成了九眼桥。这条新修的公路,分别取了两个名字,在靠近沙河铺这段,因为经过静居寺,这条路也就取名为“静居寺路”;在靠进锦江河边的那段路,因为竣工通车的时候刚好是端午节划龙舟的时候,所以这段路就取名字叫“龙舟路”。龙舟路接上老的三官堂街,经过顺江路、拌仙街就到了九眼桥。

20世纪70年代初的沙河铺,虽然没有了交通要道的功能,但是场镇街道与其他街道一样,有地段医院,有粮店,有菜店,有自来水桩,因为是城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赶场。街上还有沙河堡小学,附近有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有川师附中,如果哪个愿意,可以就在沙河铺把从小学到大学的书都读完。

沙河铺还有好几个工厂。成都药械厂可能是最大的,这个工厂在解放前就有了,不过解放前没有在沙河铺,而是在南门大桥以南,现在的四川省农业厅那个地方。解放后可能是50年代初搬到了沙河铺。

成都药械厂也叫生物制品厂,解放前叫“血清示范厂”。作家岳南先生在他的纪实文学作品《南渡北归》中提到过一件事情,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中国的宝岛台湾突然爆发牛瘟疫,差点毁灭了台湾的畜牧业,全靠从成都紧急空运过去动物血清,才挽救了台湾的畜牧业。这个立了大功的血清,就是在成都浆洗街的血清示范厂生产的。这个血清示范厂后来迁移到了成都东门外的沙河铺,名字也改成了生物制品厂。

沙河铺还有一个工厂名字叫402厂,这个名字经常和在双桥子那边的420厂搞混,420厂是生产飞机发动机的,402厂是成都军区的汽车修理厂。有人告诉我说,这个402厂的厂址就是以前那个生产飞机的第三飞机厂的厂址,这个说法我认为可信。402厂后来发展壮大了,从修理汽车的,变成了生产制造汽车的。他们制造的汽车名字好像是叫“山鹿”,厂的名字后来也改成了“山鹿汽车制造厂”。我曾亲眼见到沙河堡坡坡上成编制约20辆左右402厂生产的“山鹿”军用越野车,拖起小山炮鱼贯而过。

沙河铺另外一个比较出名的工厂名字叫红旗橡胶厂,这个厂生产的是当时大家都很喜欢的解放鞋,那个时候,穿白色回力鞋的人是最少,好像是要九元多一双,解放鞋的价格可能只有回力鞋的一半,价廉物美大家都喜欢。

除此以外,沙河铺还有成都峨眉自行车厂、成都搪瓷厂、省粮食机械厂。峨眉自行车厂是生产峨眉牌自行车的,当年还是风靡一时。另外沙河铺还有赫赫有名的成都军区二招“望江宾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来横在牛市口和沙河铺中间的,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无缝钢管厂——成都无缝钢管厂。现在连名字都莫得了。牛市口和沙河铺中间是一条通衢大道,这条通衢大道的名字也改回原来的“东大路”了。

世态变幻莫测,真让人感慨万千!

(文章转自成都市数字文化文物信息平台锦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