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2020年04月22日 16 : 17 : 49 作者:李敖 来源:《四川师大报》 审核:校报编辑部 终审: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宣传活动,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每年的4月也是读书月。在往年的读书月里,各大高校都会举办相应的读书活动。今年因为新冠疫情,学校的图书馆策划开展了一系列线上活动,如心愿书单推荐、线上朗读大赛、书友漂流瓶、知识竞赛、诗词大会等,带给同学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古时以诗经取士,现代更是专门设立了世界读书日。古往今来,为什么读书一直被人们所崇尚呢?古语有言:“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世事瞬息万变,人奔走于世,所闻甚寡。然而由前人思想汇集而成之书有千万,只用采撷其中一二便可收获颇多。

《读书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书的形式从一片片厚重的竹简变成一页页轻薄的纸张,再到如今的电子书——仓颉的伟大造物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媒介以传播文化。虽然书籍在不同时代中有不同形式,但其蕴藏的精髓却亘古不变——即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内涵。比起如今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书籍中的文化内蕴更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回味。

读书是否有必要?如果不读书,后果会怎样?王安石有诗言:“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在柏拉图的洞穴喻中,洞穴里的人冥顽不灵,将思想与眼界囿困于一方墙壁,沙鸥锦鳞、岸芷汀兰对他们而言只是幻影混沌。他们只知对墙壁上的投影各抒己见,而对从洞穴外带回信息的人置以否定,最终他们直到生命尽头依旧未窥得世界全貌。不读书的人,则如同洞穴里的人一般,仅凭自己的片面认知对那些不甚了了的事物妄加评论,长此以往,最终只能生活在偏见中。因此,我们可以笃定地说:读书很有必要。

那么,我们该怎么读书才是正确的?答案就是知行合一。“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这句话出自清代诗人袁枚,大意是读书时如果不能细细品出其中的味道,还不如把书束之高阁;诸如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们,每天读的都是糟粕罢了。当今大学生,虽寒窗苦读十余载,但许多人是为了考试而读书。例如被问到《红楼梦》则只知其作者和几个主要人物的姓名;故事情节也许略知一二,而对于其中精彩的诗词、巧妙又富含深意的情节设置却所知甚少。毫无疑问,这样抱着功利心去读书对我们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是无益的。若是不加思考地囫囵吞枣,那么再经典的作品于我们而言也与糟粕无异了。我们需要带着兴趣和思考去读,并且将书中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能在举手投足间体现出自身所学。正如古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穷理。”他所说的正是知行合一的道理。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是良师,教会我们尊重并了解这个世界;书亦是益友,陪伴我们从愚昧走向明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向“良师”取经,向“益友”问道。

(作者系校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