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之“爱音”

2020年12月29日 12 : 51 : 51 作者:冯晓 来源:音乐学院 审核: 终审:

12月25号晚七点,在音乐学院伯牙厅迎来了杨文教授钢琴教学班的音乐会。和我们在类似于成都城市音乐厅、娇子音乐厅、云端音乐厅里举办的音乐会相比,这场教学音乐会有着与她们共通,却也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聆听与音乐审美教育感受。

说共通的音乐审美聆听,首先是这场教学音乐会曲目安排,让聆听的我想用惊叹一词来形容。西方作品有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op.39No.1、李斯特《降E大调超技练习曲“英雄”》、《塔兰特拉舞曲》、肖邦《升c小调练习曲》op.10No.4、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等,教学音乐会最后一个作品是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op.16第一乐章。中国音乐作品有《巴蜀之画》《夕阳箫鼓》《百鸟朝凤》,这些入选中国百年钢琴作品集的优秀作品。所选取的曲目,对于演奏者的技术水准,和多层次丰富的情感体现要求都极高,这是一场分量极重的正规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其次,是演奏者的技术与艺术的表现力。我惊叹杨老师的“女子军团”,曲目都是肖邦、拉赫玛尼诺夫、李斯特的对于力度、情感表现力要求都很高的作品。对于聆听者来说,可以体验到的是女子柔性中的刚力审美表现。也惊叹杨卓让同学《杜姆卡》的精彩演绎,与出色的舞台掌控力。刘潇枭、何松泽两位都演奏了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一位展示出女性演奏者对于作品的技术、情感的表现力,一位则遵循了古典主义美学表达的演奏方式。正如杨文教授自己所言,想让诸位听到不同演奏者对于作品不同的审美表达,这样的构思和用心实属难得。

最后一首曲目是挪威音乐之父格里格著名的a小钢协,素以严格且又需一气呵成完成创作的格里格,对于这首作品倾注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和坚持力,在很多因为被打断最终导致半途而废的创作中,这首作品是个例外。没有协奏乐队的情况下,杨文教授用另一部钢琴替代,两位弹奏者刘潇枭、何松泽的演绎可圈可点。虽然,主奏者对作品情感表现力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但是两位的默契配合,何松泽作为协奏乐队的钢伴角色承担的都极为出色。

这场看似不是音乐厅的音乐会,却给予了我们音乐会“美”的聆听,与“美”的享受,洗去我一天的疲劳和内心的繁杂。

说不同的音乐审美教育感受,则源于这场教学音乐会的形式。杨老师一句,这些曲目是孩子们平时的练习曲目,演奏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和包容他们的舞台表现、孩子们登台面对这么多的观众会紧张,请大家保持安静……眼光全场紧紧跟随着每个演奏的孩子们,对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关爱,让同样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我,深受震撼。而孩子们则用他们/她们的勤奋、坚韧、才华,回报这份关爱。我印象极深的一位女孩子马迪迪,演奏完肖邦的《升c小调练习曲》后紧接着就是中国作品《百鸟朝凤》,一个是西方对于技术和艺术表现力要求极高的练习曲,一个是无论在演奏还是表现力也要求极高的中国钢琴经典作品。敢把这两个作品放在一起,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中西作品,技术和情感的转换是十分不易的,孩子的表现虽有不足但着实未来可期。

杨老师是这场教学音乐会的主持,虽然话不多但却直击作品最重要的部分,听众可以快速的把握作品聆听要点以及技术难点,整场教学音乐会毫不拖沓,节奏紧凑。

这场教学音乐结束时,我一看表已经十点,整整三个小时,居然一晃而过。走出伯牙厅,我欣喜学院有这么优秀的钢琴师生团队,感动学院有这样一群既勤奋、执着、又有才华的孩子们,反思教育者爱的情怀,谢谢杨文教授以及他的孩子们带来的这场美妙的音乐会,期待这个优秀的师生团队——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二、第三乐章。

(作者:冯晓,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