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丁协平教授

2022年04月28日 17 : 12 : 42 作者:周文坤 来源:《四川师大报》第680期 审核: 终审:

丁1.jpg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丁协平教授正在指导研究生


时光飞逝如梭,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在这两年的日子里,我们无时无刻不想起老师丁协平先生。

初闻丁教授,是在我刚踏入师大校园,大家常常谈论起他的鼎鼎大名,只是从未见识其真面目。1994年下半年,在靠近荷花池图书馆旁的第一教学楼的底层阶梯教室里,我初次见到了丁教授。讲台上,他温文儒雅,给我们介绍课程时侃侃而谈。“这是一门20世纪发展最为迅速、体系最为完整的新兴学科,它来自经典的微积分,然而又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广泛地应用于高新技术、自动控制和经济管理,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他的话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住我们,只觉得天地一片豁然开朗!当时我们正处于毕业前夕,学校开放一些专业任选课,要求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修完一定学分,才能完成学业正常毕业,而这些选修课往往安排系里一些德高望重的名师主讲,好启迪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莘莘学子。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丁教授开设的泛函分析选修课。

初识丁教授,已在泛函分析课程的学习之中。每次上课,都会见到他那和蔼的面庞,听到他带有自贡方言的口音。什么距离空间、什么赋范线性空间、什么有界算子……空洞抽象枯燥的理论讲起来也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令人亲切,让人略感慰藉。虽然只隔着一个讲台,但丁教授在数学世界里的从容自信和我们的茫然无知仿佛相隔亿万光年。于是我们更加崇拜他,在数学这个无边的世界里,如果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毅力真没法远足!

又见丁教授,是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面试会上。丁教授给我们一人一份他写的不同的英文数学论文,让我们自己仔细读,再来解读,并回答导师们提出的问题。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仔细阅读过任何一篇数学论文,也没有想到,数学居然可以用英文来写,更没有想到这些英文论文是自己老师写的。看到一个个黑色字母跃然纸上,更对老师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上个世纪,整个国内学术处于沙漠戈壁时代,而丁教授凭借自己的学术热情和浓厚兴趣,潜心研究,不辍笔耕,在学术的领地开疆拓土。当时,坊间传说,丁教授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和写论文!除了必要的生活时间之外,丁教授长年坚守书斋,与青灯、书籍和纸张为伴。他痴迷于数学,醉心于研究,写出一篇又一篇凝聚着他深度思考的高质量论文。当论文见诸报端后,其声名远播寰宇,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国内外许多学者慕名来到狮子山求教,但丁教授总是说,“数学并不高深,要敢于胡思乱想但严格证明!”

再识丁教授,在泛函分析和不动点定理的研究生课上,曾经让我头疼的选修课又回来,而且更让人更头疼的是用英文教材。那个美国人鲁丁写的泛函分析让我们凉彻骨髓,连中文我们都没有搞透彻整明白,现在居然用英文,这简直是不要命的节奏!我们一边读着英文,一边骂着洋人,气不打一处来。丁教授给我们讲,他当年在四川大学读书时,川大的数学专业可以比肩北大的数学专业而毫不逊色,他在学校里学的外语是俄语,而英文是自学的。一个半路出家的英文爱好者竟然可以写出英文数学论文,而我们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还在学,也常常犯语法错误,还不敢开口说,听力也如聋人一般,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按照丁教授说的,大胆假设、小心论证,我想到了把经典的不动点理论引入到模糊理论中,探讨一下模糊理论中不动点又是怎么样的?想法深得老师们赞赏,成为了我的硕士毕业论文主题。接着下来的几次学术讨论之后,论文的基本框架也自然逐显雏形。按照这个思路,用倒查法去搜索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文献,一篇毕业论文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高效率地写成了初稿,最后变成了令我骄傲的铅字!最后一次见丁教授,是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包括四川大学著名教授张石生先生在内的几位老师正襟危坐,我们三位答辩学生诚惶诚恐。丁教授细声细语地讲,不要紧张,首先宣读论文主要思路,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老师提问。这真是久旱的甘霖,一场及时雨让我们如沐春风,紧张的情绪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最终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为三年的研究生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丁教授一生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殚思竭虑,笔耕不辍,一共发表了三百多篇学术论文,连续多年身居全球高被引学者,多次斩获全国大奖和荣誉,其声名响彻神州,成为狮子山的一块闪亮的名片。正是一批与丁教授志同道合的名师硕儒,筚路蓝缕,兢兢业业地耕耘在狮子山这片沃土上,培育出浓郁的学术氛围,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为母校赢得了第一批博士培养点立下汗马功劳,让母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如虎添翼,弦歌不辍!丁教授的谆谆教诲也没有因为毕业而忘却,它时时回响在我们的耳畔,他的音容笑貌时刻萦绕在我们的脑际,每当在学术的迷思中踯躅时,就如黑夜里茫茫大海中一座灯塔,照亮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在清明这特殊日子里,我们满怀悲痛,深切缅怀无比崇敬的丁教授,追忆他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系数学系91级本科生、95级研究生,97届校研究生会主席,上海大学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