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2024年04月04日 07 : 44 : 58 作者:徐境镁 黄思雨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审核:采编部 终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我们现在所说的清明节,得名于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别具特色,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时至清明,气温转暖,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根据清明的节气规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事传统。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量播种的适宜季节。人们挽起袖子、扎起裤腿,下田抢晴播种,好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

节日的清明,是祭奠先人的传统日子。唐宋之后,它将汉魏之际形成的寒食节归入名下,注定这个日子义蕴复杂,百感交集。人们在清明节祭拜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这种传统习俗,是对历史、血脉的延续,体现出对传统、家族的尊重。随着历史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为了在新的环境下传承清明文化,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结合清明开展祭祀先贤、纪念先烈的活动,引导人们尊亲敬祖,培厚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

节日的清明,也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的美好日子。“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远山春意浓,花卉满原野,清明共沐春。食堂外,小路边,春风拂面,花草欣荣。朵朵春花,暗香浮动。皎皎玉兰,缀满枝头。一丛丛,一树树,芳菲处,笑迎风。在忙碌而充实的学习时间外,走出知识的海洋,投入春色的怀抱。荡秋千、放风筝、戴柳花、画彩蛋、食青团,对话历史,亲近自然,热爱生命。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我们在祭扫中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先贤英烈的敬意,感恩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清明,提醒我们要记住从哪里来,不能忘却来时路。祭祀祖先,我们向上溯源,传承血脉,牢固家庭纽带;我们重温传统,传承智慧,弘扬良好家风。祭奠先烈,我们追忆红色历史,追思忠骨英魂。我们在缅怀英烈中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磨炼意志、锤炼品格,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为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

天地清明,春山可望。我们在大自然中穿行、漫步,呼吸新鲜空气,目之所及皆是大好春光。春光作序,万物和鸣,人随春好,春与人宜。走出门,走进春,绯红的云,茸茸的草,廊下的影,归来的燕,在太阳下奔跑,在田野里放歌……作家史铁生说:“春天真的有种魔力,一种让人想‘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魔力……大家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我们拥抱自然,感受生命,珍惜当下。在春日里播下一粒希望的种子,投以坚持与努力,在雨水的滋润下,终会有所收获。

(作者徐境镁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5班学生,黄思雨系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22级6班学生,学校新闻中心通讯社采写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