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身实学之,身实习之”——“身体哲学”教改课程观感

2023年12月01日 14 : 42 : 14 作者: 来源: 审核: 终审:

  “身实学之,身实习之”,这是清代著名思想家颜元针对后儒一味强调读书识理、明心见性的积弊,回归中国古人“以身体之”的传统,为我们推出的极其宝贵的教育理念。在300多年后的今天,这一教育理念业已走进了四川师范大学教学课堂,从一种理论设想切切实实兑现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动的教学实践。

  今年深秋的一天,笔者有幸受邀观摩了四川师范大学哲学院开设的“身体哲学”课程。走进教室,让你眼前突然一亮的是,这里既没有课桌、讲台、黑板、ppt,又没有讲授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学说如何引人入胜的滔滔不绝的教授,你看到的只是在铺着垫子的空地上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摸爬滚打的运动训练。他们或作仿生式爬行操练,或作身体空间韵律操练,或作高对抗性的摔跤操练,或作导引吐纳的呼吸操练……,在这里,不仅一个个文质彬彬的大学生摇身一变为生龙活虎身手矫健的运动员,也在课堂的欢声笑语、雀跃不已之中,使你感受到他们又一次重新回到那种充满童趣、与游戏为伴的自己的童年。

  如果你认为这门课程不过是用体育课来偷换哲学课而已,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且不说课程开设者虽是拿过名次的柔道高手,但同时他又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地地道道的哲学博士,仅就他所设计的身体训练项目而言,每一个项目都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深刻的生命智慧的实践和体验。比如说,在仿生式的爬行操练中,就使你体会到生命可逆性的“返祖”现象,并从中体会到古人所谓的生命的“无往不复”的真理。比如说,在身体空间韵律操练中,就使你体会到真正的空间不是理论的抽象的几何空间,而是一种古人奉为的“具体空间”,一种前后左右、头上脚下并和你的生命意向完全合拍的处境空间。比如说,在极限压力激发的身体本能的操练中,就使你体会到不仅什么是古人所说的“置于死地而后生”,还有如何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富有着无限的潜能。比如说,在高对抗的摔跤操练中,就使你体会到高明角斗者并非依靠“以力抗力”,而是依靠“借力打力”、“乘势而为”、“屈而能伸者,惟其势也”,一如王夫之所说,这种“势”又最终通向以屈求伸这一老子式的人生智慧。再比如说,在导引吐纳的呼吸操练中,通过自然的自主呼吸和人为的有意呼吸有机整合,以一种“生气通天”的方式,就使你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古人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这门身体哲学课程,实际上是一门寓哲学于体育的全新课程。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该课程教学大纲旨在解决的问题是那样的富有哲学深意,并和中国哲学的身体思考是那样的深深相契。从“前反思”的自我的发现到“身心一体”原则的彰显,从身体敏感的提升、身体麻木的克服到视、闻、触、听、感、念兼济的“全息审美”的体验,从“放下我执”到对资本主义技术和算法所造就的身体同质化和祛性化的批判,如此等等都无一不体现了课程开设者对古老的中国哲学的极其深刻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对当代人类文明耐人寻思的哲学启示。

  其实,“身体哲学”课程这种试图把知识教育和运动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理念的出现并非课程设计者的孤明独发,而是融汇古今中外哲学思考的产物。这是因为,当代身体现象学家梅洛·庞蒂通过对一种前反思的身体研究,为我们发现了人类知觉的“运动伴随”、行为的“知觉面”与“运动面”彼此相通的现象,从而推出了“运动觉”这一全新概念。无独有偶,在立足于“身道”的中国古人那里,他们对这种“运动觉”更是顶礼有加、推崇备至。这一点,可见于禅宗的“担水劈柴无非妙道”,可见于颜元《存人编》的“尽性者,实徴之吾身而已矣;徴身者,动与万物共见而已矣”,可见于《杨氏太极拳拳谱》的“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而王阳明那种亦知亦行、亦本体亦功夫的“知行合一”的推出则代表了这一思想的高度的理论总结,并从中使有别于西方知识论的中国功夫论成为中国哲学之为中国哲学的真正特色。

  这一切,就为我们说明了四川师范大学哲学院“身体哲学”课程开设的意义之所在。这种意义表现为,在“知识至上”的现代今天,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中国古老的“知行合一”教育思想重新复兴,而且与之相偕而来的,在身心一如、形神一体的身体运动训练中,它也把长期以来我们所忽视的被教育者的行动力的培养、注意力的培养、“身体意识”敏锐性的培养、敬业精神的培养,以及身体感觉“联觉”的培养第一次提到我们的教育议事日程。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身体哲学”课程开设的宗旨,并非可用所谓“通识”教育一言以蔽之,而是最终指向马克思提出的感觉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伟大人类理想的。

  也正是基于对这门课程如此高的定位,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要把这门课程越办越好、精益求精,还要准备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国的‘身体哲学大会’,把我们的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从这里推向更多的地方”,课程开设者张生老师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汗水一边告诉我。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中国身体哲学”的研究者,我愿为这些新一代年轻教师的新的教改尝试鼓与呼。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文网址: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27_5698941.shtml